从雄心壮志到现实窘境:印度制造为何频陷危机?

这几年,要说哪个国家忙得不可开交,那非印度莫属了。印度的动机也极其明确:打造一个强大的“印度制造”品牌,试图与中国的“制造业金字招牌”比肩。尽管口号喊得响亮,这条路走起来却一波三折。

早在2014年,印度总理莫迪就高调推出了“Make in India”计划,雄心勃勃地想要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核心,与中国展开竞争。印度制造听来风光无限,但实则问题重重,总是频频陷入滑稽的境地,不是桥梁坍塌,就是火车出轨;不是飞机降落不稳,就是外资撤资。这种“出名”方式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
印度的人口多达14亿,高科技人才不少,每年更有大批青年进入就业市场,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。而制造业的短板难以忽视。当全球制造业日新月异时,印度却苦熬在低端加工的起步线上,缺乏国际竞争力。莫迪仍寄希望于到2025年能让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提升到25%。这个目标看似宏伟,但背后隐藏的问题不容小觑。

印度经济计划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双面性:一方面吸引外资,另一方面又顽固地保护本土企业。这种矛盾的政策导致许多国际企业在印度遇到了“大坑”。曾经,一大批手机制造巨头如小米、VIVO、OPPO、三星和苹果都兴冲冲地在印度设厂,却发现面临的是高昂的税费和突如其来的制裁,结果大多铩羽而归。印度无序的营商环境正逐渐成为国际资本的噩梦。

大量国际企业纷纷采取法律手段对印度提起诉讼,德国电信、荷兰郁达丰、俄罗斯电力营运公司以及日本日产等企业,都因印度经济信用问题而走上国际仲裁的道路。最终,包括Texla、富士康、三星、福特、迪士尼等企业巨头,都将生产陆续转移出印度,仅2023年就有近3000家外资企业离开或关闭在印度的工厂。看来,印度制造的未来依旧是一场海市蜃楼。

基础设施薄弱、卫生条件差、电力供应不足,构成了印度制造另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。更奇葩的是,印度女性劳动力在全球排名倒数,政府宁可为女性提供免费美容服务和瑜伽课程,也不愿意拓展她们的就业机会。要成为世界工厂,印度可能还需要20年,但20年后的世界,可能已经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主导,留给印度的时间并不多。

至于经济状况,印度也不乐观。第三季度数据显示,印度公共债务达到1.5万亿美元,而外汇储备仅7048亿美元,债务额竟是外汇储备的两倍多。尽管GDP增长维持在7%左右,但这种增长更多是建立在美元债务的“黑洞”上,很容易被美联储和华尔街的资本操作所影响。2023年,华尔街将印度评级下调至负值,标志着印度吸引全球资金的能力正加速下滑。

相比之下,中国资产正在重新赢得国际投资者青睐。摩根、高盛、汇丰等金融巨头纷纷表示,将积极增持中国资产,理由很简单:同样是高风险,与其死守印度,不如赌一把中国。

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,全球资金返流美国,印度市场的资金撤离潮已然开始。股市与债市双双承压,卢比汇率大幅贬值,2024年上半年预计将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外资逃离印度市场。贸易纠纷不止,美国一直指责印度的不公平贸易行为,并屡次威胁取消其最惠国待遇,这些都使印度雪上加霜。

不仅如此,美国在科技领域也对印度施压,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其技术输出,impact印度IT外包产业,进而影响其获取先进技术的能力。再加上,美国一方面拉拢印度加入印太战略,另一方面又对其采购俄罗斯石油表示不满,这种“萝卜加大棒”策略让印度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愈发举步维艰。

印度能否在国际博弈中实现其经济腾飞,不仅考验其领导层的智慧和决策,也关乎整个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定位和调整能力。对于印度而言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

Tags: